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动态

bob体育app官方下载

日期:2023-03-25 03:53:52 来源:bob体育app官方下载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bob体育app官方下载目前,我國65歲老齡人口數量已經超過2億人,占全國人口的14.2%。對許多人來說,如何養老成了必須要面對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養老”也成為今年兩會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和熱議話題。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魏麗娜、黃嵐  建立社會監護制度  為“老有所養”提供保障  廣州老年人口呈快速增長趨勢,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養老需求不斷呈現多樣化的特征,對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的養老服務供給主要是生活照料、適老化環境、慢病管理、康養照護、心理慰藉等,老年人合法權益保障在養老服務中缺失。針對此問題,廣州市政協委員歐陽智鴻建議建立社會監護制度,通過完善服務體系、開展社會監護試點工作、探索監護及監護監督規范制度、普及理念與持續社會教育等措施,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提供保障。  面對監護的問題,很多人會優先選擇親人、同事或信任的朋友作為監護人,但由于各種不確定的因素,比如監護人自身健康狀況變化或遭遇人身意外、搬遷、擔心產生爭議、專業能力不足甚至監護人出現道德風險等情形,導致個人不愿意擔任監護人、無法擔任監護人、或監護缺位的情況。對此歐陽智鴻認為,由于各種不確定的因素導致不愿意擔任監護人、無法擔任監護人、或監護缺位等情況,老年人監護所托非人,或所托非愿,自身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人身與財產出現風險的情況屢見不鮮,建立社會監護制度,完善養老服務體系迫在眉睫。在第二次老齡潮(2022—2035年)來臨之際,建立社會監護及相關監護監督制度,充分鼓勵與支持專業社會力量參與,填補現有養老服務體系監護制度的缺失是必要且重要的。  提案提到,建議在現行養老服務清單權益維護類別“國家監護”項下,新增“社會監護”,制定服務內容、服務對象、保障標準與服務要求,同時明確各級民政、街道居委對應社會監護管理的職能科室,探索建立相應的管理機制。同時,可參考“老齡化,失獨、空巢、孤寡老人,事實無人監護老人占比”等指標,作為篩選區域開展試點工作,對老年人監護需求進行調研,確定重點人員,委托社會監護機構提供監護相關咨詢與服務,支持與培育專業社會監護服務機構,建立街道、居委、社工站的聯席工作與監護備案機制,將監護服務納入基層養老服務體系。  如何整合資源,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歐陽智鴻建議以人民為中心,鼓勵與支持養老服務類協會及組織整合資源,依托銀發科技,新增納入監護服務板塊,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對老年人提供精準服務,完善養老服務體系。  打通養老服務無障礙對接的“最后50米”  《廣州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提出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拓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等要求。市人大代表徐嵩建議,按照常住老年人的比例,在每個社區設置養老服務“明白人”,即養老服務專崗或專員,打通養老服務無障礙對接的“最后50米”。  建議提到,廣州市的養老機構以及各種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快速發展,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不斷更新,現有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家庭養老床位服務、養老大配餐、長者飯堂等可以給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配餐、康復護理、醫療保健、日間托管、臨時托養、文化娛樂等多種服務,滿足了養老的多元化需求。  但是,面對養老服務新模式、新設施,很多老年人由于獲取消息途徑有限,對身邊的養老資源不了解、不熟悉、不會選擇;對于各種服務的服務對象、申請材料、辦理流程、注意事項、優缺點及如何申請政府資助等無從下手,有些甚至落入養老服務詐騙的陷阱。  因此,建議在每個社區按照常住老年人的一定比例設置養老服務“明白人(養老服務專崗或專員)”,實現養老服務供需無障礙對接。  徐嵩建議,社區可以整合已有的黨群服務中心等工作力量,或通過向第三方購買服務方式、政府雇員的方式,配置養老服務專崗,通過上門、電話、微信等服務方式,負責社區老年人信息登記、需求調查、巡訪、開展養老服務政策宣傳等相關工作,為老年人提供各類幫辦服務,幫助無條件上網或無電腦操作能力的老年人網上申請需要的服務、應急突發處置等,還可以為老年人量身定制適合其自身狀況的養老服務內容,精準將適合該位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送到老人身邊供其選擇,實現服務和需求的有效對接。  其次,老年人作為需要保護的高危人群,在當前疫情下養老服務專崗還可以負責本社區老年人,尤其是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的情況摸查,加強對空巢、獨居、孤寡等特殊群體老年人上門走訪、電話查訪,提醒老年人加強自我防護,及時幫助患病老人緊急救助或轉診。  徐嵩表示,“養老服務專崗制度”以實現老有頤養為目標,花小錢辦大事,通過提高養老服務信息的信息對稱,打通養老服務對接的“最后50米”,有望有效提升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幸福感,提升政府和社會資源配置效率。  建立獨居老人居家養老醫療急救服務體系  廣州市人大代表、廣州東湖酒家董事長黃增懌表示,獨居老人居家養老突發意外急救渠道單一,需整合多種社會力量。目前,120急救是獨居老人居家養老突發意外的唯一急救渠道。智慧養老平臺、公益慈善組織、社工、小區物業、社區居家養老互助團、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基本都獨立于120急救網絡系統,目前缺乏有效對接。  黃增懌表示,局域性居家養老急救醫療服務體系連接獨居老人家庭、小區物業和社區急救中心(在社區服務機構領導下,由基層醫療機構負責)、附近大型醫院,統籌各相關部門機構,形成局域急救網絡系統,實現居家、基層急救中心與大型醫院的有效銜接,社區基層急救中心提供全天候24小時即時應答服務,為居家養老老人突發應急時提供精準、高效急救服務。其中,建立獨居老人(社區)急救網絡系統,提升院前急救能力:有急救需求的獨居老人提出申請,獨居老人隨身攜帶便攜式智能呼叫儀,一旦突發意外,可通過智能呼叫儀緊急聯系小區物業和社區急救中心。小區物業和志愿者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快速到達現場,為后續專業急救開辟通道;社區急救中心接到急救電話,獲取老人的定位信息,可快速做出響應,立即采取措施,必要時進行現場急救處理,視老人具體情況決定是否需要轉送至附近大型醫院做進一步救治。(廣州日報)

  2023年1月8日,新冠病毒感染由“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  在此之前,國家衛健委網站于2022年12月26日、27日曾相繼發布《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以及包括《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乙類乙管”疫情監測方案》在內的5個配套方案。  為了規范指導各地做好“乙類乙管”后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工作,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也于近日專門印發第十版防控方案和診療方案。  國家衛健委強調,實施“乙類乙管”,絕不是放開不管,重點是強化服務和保障。要抓實抓細醫療救治資源準備,著力保障群眾用藥需求,全力做好老年人、兒童等重點人群的防護和救治,特別是強化老年人疫苗接種和健康管理,切實加強農村地區疫情防控。  實施“乙類乙管”,仍然需要廣大群眾的支持和配合。要繼續堅持近三年來養成的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始終做好個人防護。  不再劃定高低風險區,不再開展社區全員核酸篩查  《方案》提到,2023年1月8日起,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依據傳染病防治法,對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實行隔離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觸者;不再劃定高低風險區;檢測策略調整為“愿檢盡檢”。  社區居民根據需要“愿檢盡檢”,不再開展全員核酸篩查。為保證居民檢測需求,要求社區保留一定數量的便民核酸檢測點,零售藥店、藥品網絡銷售電商等要充足供應抗原檢測試劑。  同時,考慮到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脆弱人群集中的場所,有關脆弱人群發生重癥風險較高,一旦傳染源引入,易發生聚集性疫情,因此提出對以下幾類人群開展抗原或核酸檢測:  一是對醫療機構收治的有發熱和呼吸道感染癥狀的門急診患者、具有重癥高風險的住院患者、有癥狀的醫務人員開展抗原或核酸檢測;二是疫情流行期間,對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脆弱人群集中場所的工作人員和被照護人員,定期開展抗原或核酸檢測;三是對社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長期血液透析患者、嚴重糖尿病患者等重癥高風險的社區居民、3歲及以下嬰幼兒,出現發熱等癥狀后及時指導開展抗原檢測,或前往社區設置的便民核酸檢測點進行核酸檢測;四是外來人員進入脆弱人群聚集場所時,查驗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并現場開展抗原檢測。  醫療機構不再以患者核酸陰性或者陽性進行分診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12月27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乙類乙管”后,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都要收治核酸陽性患者,按照患者診療需求采取分級分類收治。醫療機構不再以患者核酸陰性或者陽性進行分診,而是根據患者診療需求就醫。  “我們更加強調城鄉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積極作用,要求醫療機構落實自身功能定位。”焦雅輝說,單純的新冠無癥狀感染者、輕型病例,采取居家隔離或居家自我照護。普通型病例等病情穩定的感染者,轉診至亞定點醫院治療。以新冠肺炎為主要表現的重型、危重型病例,轉診至定點醫院治療。以其他疾病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以及其他需要到醫院就診的患者,無論核酸是否陽性,均可以到相應的綜合醫院或者專科醫院就診。  焦雅輝介紹,我們已經部署醫療機構進一步調整并優化服務流程。在門診區域要劃分出核酸陽性診療區和核酸陰性診療區,分別接診相應患者。要求急診區域劃分出正常診療區和緩沖區。在住院部設置相對獨立的區域(院區、樓棟、病區或病室),收治核酸陽性患者。  “我們要求醫療機構嚴格落實首診負責制和急危重癥搶救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諉或拒絕新冠病毒感染者就診,滿足患者就醫需求。”焦雅輝說。  企事業單位陽性人員可居家辦公,學校執行“日報告”“零報告”制度  根據《重點人群、重點機構、重點場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乙類乙管”防控指引》,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提升工作人員自我防護意識,做好辦公室、食堂、衛生間等環境通風換氣;加強工作人員癥狀監測,出現發熱、干咳、乏力、咽痛等癥狀時及時進行抗原或核酸檢測,陽性人員可居家辦公;如需到崗,應做好個人防護,減少與他人接觸。  疫情流行嚴重時,取消會議、培訓等線下聚集性活動,必須舉辦時,應減少參會人數,做好個人防護;采取彈性工作制,錯時上下班,必要時居家辦公,控制在崗人員數量,不提供堂食等措施。  學校、學前教育機構應強化師生健康教育,開展癥狀監測,執行“日報告”“零報告”制度,出現發熱、干咳、乏力、咽痛等癥狀時,及時采取留觀等相應措施,不得帶病工作和學習。加強教學區域、學生宿舍、公共衛生間等場所的通風換氣和清潔消毒。  學校內發生疫情后,及時采取減少人際接觸、強化個人防護、短期內實施中小學校線上教學、學前教育機構臨時關停等措施。  取消入境人員全員核酸檢測,進口冷鏈食品不再抽樣檢測  國家疾控局副局長常繼樂2022年12月27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介紹,“乙類乙管”后,對入境人員,不再實施閉環轉運、集中隔離等措施,來華人員按海關要求填寫健康申明卡,申報正常且海關口岸常規檢疫無異常的人員可直接進入社會面。對入境物品不再采取預防性消毒,對進口冷鏈食品不再進行抽樣檢測。  海關總署網站2022年12月28日發布《關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乙類乙管后有關事項的公告》。  其中明確,自2023年1月8日起,取消入境人員全員核酸檢測,所有入境人員均需向海關申報入境前48小時內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結果。海關對健康申報正常且口岸常規檢疫無異常的入境人員,放行進入社會面;對健康申報異常或出現發熱等癥狀的入境人員,根據排查情況實施分類處置。  公告還提出,相關省(自治區)按程序分類推動邊境口岸有序穩妥恢復開通貨、客運。  此外,自2023年1月8日起,取消所有進口冷鏈食品和非冷鏈物品口岸環節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核酸檢測等措施。  恢復受理中國公民因出國旅游申請普通護照  國家移民管理局2022年12月27日發布公告,自2023年1月8日起優化移民管理政策措施,包括有序恢復受理審批中國公民因出國旅游、訪友申請普通護照,恢復辦理內地居民旅游、商務赴港簽注;恢復簽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通行證,恢復簽發邊境地區出入境通行證等。  公告提及,國家移民管理局將恢復受理審批外國人申請普通簽證延期、換發、補發,停留證件簽發、換發、補發,居留證件簽發、延期、換發、補發;申請人確有緊急需求的,可循加急程序辦理。恢復口岸簽證簽發,恢復執行24/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依法簽發臨時入境許可。  國家移民管理局還將逐步恢復陸路口岸(通道)客運通關,有序恢復陸路口岸、邊民通道旅客、邊民出入境,邊民通道按照有關規定恢復開通,依法實施出入境邊防檢查。恢復毗鄰港澳口岸邊檢快捷通道,持內地居民往來港澳通行證、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等符合條件的出入境人員可經邊檢快捷通道通關。  此外,水運口岸客運通關也將逐步恢復,允許符合條件的水運口岸恢復客運班輪旅客出入境;國際郵輪旅客出入境將試點恢復,依法簽發登輪、搭靠證件,對符合入境條件的外國籍船員依法簽發臨時入境許可。取消“不登陸、不登輪、不搭靠”管理措施。  繼續運行空港口岸重點貨運航班“綠色通道”、陸路口岸和邊境檢查站重點物資車輛“快速通道”、水運口岸“邊檢登輪碼”網上自助辦理等便利措施。  對涉疫輕微刑事案件,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  2023年1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海關總署聯合出臺《關于適應新階段疫情防控政策調整依法妥善辦理相關刑事案件的通知》。  《通知》指出,隨著疫情防控面臨新形勢新任務,防控工作進入新階段,綜合考慮妨害疫情防控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等因素,需要對相關法律適用作出及時調整,準確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依法妥善處理相關刑事案件。  《通知》明確,自2023年1月8日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不再納入檢疫傳染病管理之日起,對違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預防、控制措施和國境衛生檢疫規定的行為,不再以刑法第三百三十條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第三百三十二條妨害國境衛生檢疫罪定罪處罰。目前正在辦理的相關案件,依照我國刑法、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及時妥善處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處于被羈押狀態的,各辦案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解除羈押強制措施;涉案財物被查封、扣押、凍結的,應當依法及時解除。  《通知》強調,要全面準確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對侵犯醫務人員人身安全、擾亂正常醫療秩序和嚴重妨害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重點機構防控秩序,對涉疫藥品、檢測試劑等制假售假、走私販私、哄抬物價等危害嚴重、性質惡劣等犯罪行為,依法從嚴懲治,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對涉疫輕微刑事案件,重在疏導和化解矛盾,統籌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把注重溯源治理、恢復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融入司法辦案。(澎湃新聞記者張成杰)

  廣州1月8日電(郭軍林欣彤石文琴)1月8日上午,中國電信粵港澳大灣區5G通信樞紐一期土建工程開工活動在廣州市從化經濟開發區舉行。這是粵港澳大灣區又一數字新基建標志性工程。  據悉,中國電信粵港澳大灣區5G通信樞紐項目占地面積為309畝,項目總投資68.9億元。中建四局承建該項目一期土建工程,包括1棟4層通信機樓(A2通信機樓)、1棟3層動力中心(C1動力中心),1棟2層運維保障中心(B1運維保障中心),共3棟樓及相應的室外工程,最高建筑高度24米,最大單跨跨度10米。  該項目是中國電信集團的省級通信樞紐,承接集團公司互聯網國際出入口局、5G核心網、VoLTE、RCS、傳輸/IP骨干網等重要網元設備,以及5GC、IP、傳輸、天翼網絡云需求(包括IT、業務平臺、信息安全、天翼視聯上云等)等省級云網設備。建成后將成為廣東省數字化轉型區域布局中的戰略核心,積極落實國家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全力支撐廣東經濟發展。  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特大型通信運營企業,也是首批獲得國內5G牌照的4家運營商之一。在“新基建”浪潮席卷而來的當下,5G正快速融入千行百業,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不斷涌現,成為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中國電信積極響應國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號召,積極探索5G通信基礎設施新供給的實踐發展。  中國電信粵港澳大灣區5G通信樞紐項目的建成將帶動新應用、促進新發展,讓人民群眾真正享受到更多信息通信網絡帶來的便利,為廣東經濟發展增添新動能,共建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產業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