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狐体育全站手机版證券時報記者李曼寧 上市客運航司陸續披露10月份經營情況。已公布數據顯示,各大航司總體運營數據慘淡。當月,國有三大航司(國航、南航、東航)、春秋航空、吉祥航空等在運力投入、旅客周轉量等重點指標上均同比大幅下降。 分業務看,各大航司運營數據下滑主要源自國內航線受挫,而國際航線板塊則延續了9月份的回暖趨勢,主要指標繼續恢復性增長。 與此同時,上市航司正在通過定增募資緩解資金壓力,近期多家航司披露定增進展,其中國航、東航兩大航司合計300億元的定增項目剛剛獲證監會審核通過。 主要運營指標同比下滑 11月15日晚間,國有三大航司集體披露月度經營數據。在運力投入上,國航、南航和東航10月客運運力投入(按可用座位公里計)同比降幅分別為54%、48.51%和56.16%。 三大航司在旅客周轉量指標上的同比降幅更是均超五成。國航、南航和東航10月旅客周轉量分別同比下降57.1%、50.49%和55.42%。 客座率表現上,10月份,國航平均客座率為64.1%,同比下降4.7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4個百分點;南航客座率為66.93%,同比下降2.68個百分點,環比下降1.33個百分點;東航客座率則較去年同期有所回升,當月客座率為65.82%,同比上升1.09個百分點,但環比仍下滑2.74個百分點。 其他已披露月報的航司同樣運營數據慘淡。吉祥航空于11月14日晚間率先披露,10月公司客運運力投入同比下降51.17%;旅客周轉量同比下降57.32%;客座率為65.9%,同比下降9.49%。 春秋航空11月15日晚間披露,10月公司客運運力投入(按可用座位公里計)同比下降42.3%,環比下降17.28%;旅客周轉量(按收入客公里計)同比下降48.5%,環比下降19.07%;客座率為75.95%,同比下降9.14%,環比下降1.68%。 從全行業表現看,航班管家數據顯示,2022年10月份航班管家測算全民航旅客運輸量約為1614萬人次,同比2021年同期下降58.5%;10月民航國內運力是2019年同期的40%,國內客流量只恢復至2019年的31%,主要由于10月國慶假期后的疫情所致。 國際客運航班量回升 拆解航司10月份經營數據,主要指標下滑主要來自國內航線,國際航線則均延續恢復性增長態勢。 以南航為例,其10月份客運運力投入同比下降近五成,其中國內同比下降51.49%,地區和國際分別同比上升223.65%和36.35%;旅客周轉量同比下降約五成,其中國內同比下降53.51%,地區和國際則分別同比上升529.80%和74.76%;客座率為66.93%,同比下降2.68%,其中國內同比下降2.93%,地區和國際的同比增幅分別達到20.09%和14.11%。 航班管家數據也顯示,10月國內航司在國際航線上日均執飛客運航班量約39架次,環比上升12.8%,日均投放運力1.08萬座次,環比上升10.0%。 今年8月,民航局對國際定期客運航班熔斷措施進行優化調整。在政策松動的背景下,國內各航司紛紛增加國際航班,國際客運航班量自9月份開始逐步回升。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國際航線進一步迎來政策利好。在優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條措施”中,明確取消入境航班熔斷機制,并將登機前48小時內2次核酸檢測陰性證明調整為登機前48小時內1次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另外,對入境人員“7天集中隔離+3天居家健康檢測”調整為“5天集中隔離+3天居家隔離”。入境人員在第一入境點完成隔離后,目的地不得重復隔離。 定增募資緩解經營壓力 盡管國際客運業務有所回暖,但從總體運營數據看,目前民航業仍在低谷運行。面對經營壓力,頭部航司正在通過定增募資強化機隊實力,改善財務結構,提升整體流動性。 11月14日晚間,國航、東航兩大航司即同步披露,定增申請獲得證監會審核通過。 國航計劃定增募資不超過150億元,其控股股東中航集團擬認購不低于55億元股份。募資投向方面,其中108億元將用于引進22架飛機項目,42億元將用來補充流動資金。 國航對此表示,募投項目將有利于公司優化機隊結構、補充長期運力、擴大運載能力,同時緩解日常經營資金壓力、降低資產負債率。 東航同樣擬募資不超過150億元,其中105億元擬用于引進38架飛機項目,45億元擬用來補充流動資金。其控股股東中國東航集團擬認購不低于50億元股份。 華夏航空、南方航空、吉祥航空、海航控股等航司年內也有定增動作。其中,華夏航空的定增項目近期剛落地。11月11日晚間,華夏航空披露定增結果,最終確定發行價格為9.20元/股,發行數量約為2.65億股,募資總額約為24.35億元,認購對象中,易方達基金、博時基金、UBSAG等在列。募集資金將用于引進4架A320系列飛機、購買14臺飛機備用發動機,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此前南方航空10月11日公告定增申請獲證監會核準。根據定增預案,南方航空擬向控股股東南航集團定增募資不超45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此外,今年8月10日晚間,吉祥航空披露33億元定增落地,嘉實基金、財通基金及UBSAG等參投;隨后8月11日晚間,海航控股披露擬定增募資108.7億元,將由上市公司的關聯方海南瀚巍投資有限公司全部現金包攬。
9月6日電時隔兩年,華為再度打破沉寂發布Mate系列手機。 9月6日,華為發布旗艦手機Mate50系列,作為首款支持北斗衛星消息的大眾智能手機,在無地面網絡信號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向外界發送暢連消息。 傳統智能手機的通信能力需要依賴于通信基站,只有在基站覆蓋的地方,手機才會有信號,通信能力才能得以發揮。手機雖已經多年發展,卻仍存在通信死角。 華為表示,為了突破這些通信死角,華為Mate50系列為北斗衛星消息提供移動終端硬件。在衛星通信能力的加持下,讓用戶在荒漠無人區、近海遇險、地震救援等無地面網絡信號覆蓋的極端環境下,也能將文字和位置信息發出。 除了支持北斗衛星消息外,華為Mate50系列還諸多全新功能,例如首發搭載鴻蒙操作系統3.0、全系支持IP68級防塵防水、支持創新應急模式等,此外,搭載昆侖玻璃的華為Mate50Pro整機抗跌落能力提升至10倍,等等。 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首席執行官余承東表示,“十年來,Mate系列始終堅持極致、高端、創新,華為Mate50系列傳承Mate基因,把極致的科技創新體驗帶給每一位消費者。” 據中國信通院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34億部,同比下降了21.7%。下半年,市場正寄希望于全新產品的出現,能夠提振行業整體表現。 據悉,華為Mate50售價4999元人民幣起,華為Mate50Pro售價6799元起,將于9月21日10:08正式開售。(中新財經)
中新經緯9月6日電(常濤)沉寂良久的智能手機市場,因為“上新”衛星通信功能而備受關注。 6日,華為發布首款支持北斗衛星通信消息的大眾智能手機華為Mate50系列。此前一天,收購魅族科技79.09%的控股權的吉利旗下星紀時代公司宣布,將推出全球首款直連低軌衛星消費級手機。另據媒體報道,即將發布的iPhone14系列也將支持衛星通信功能。 手機支持衛星通信有啥用?有何利弊?消費者要為此多花錢嗎? “捅破天”的技術 據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介紹,華為Mate50系列在地面沒有網絡信號的情況下,比如在荒漠、海上、山里等,如果有通信需要,仍可通過暢連App發送消息。此外,通過北斗衛星消息,華為Mate50系列還能一鍵生成軌跡,發送出去,讓救援人員及時準確獲取位置。 中新經緯記者注意到,在發布會現場,余承東對這項他此前稱之為“向上捅破天”的全新通信技術并沒有過多介紹。 其實,衛星通信并不是新技術,甚至可以說已相當成熟且應用廣泛。只不過,將該技術融入到商用手機中還比較新鮮。 衛星通信,即通過天上的通信衛星來收發信息,比如文字、語音,常被用于地質勘探、遠洋運輸、森林巡護等特色領域和人群,通信效率比較低且價格昂貴。衛星通信對設備也有要求,比如要求天線功率大、抗干擾性強,所以常見的衛星電話基本都配有一根很長的天線,且一般只能在戶外場景使用。 將衛星通信技術應用于智能手機,可以說是彌補了運營商信號網絡覆蓋上的不足,比如在海洋、森林這些“信號荒漠”地區,衛星通信可以讓手機具備打電話、發短信的能力,不至于變成一塊“磚”。 手機上衛星通信,難嗎? 在華為Mate50系列發布前一天,吉利旗下星紀時代公司也宣布將推出全球首款直連低軌衛星消費級手機,使人們“永不失聯”。此前,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爆料稱,將于9月8日發布的蘋果iPhone14系列也將支持衛星通信功能,并趕在發布會之前完成該功能的硬件測試。 據媒體報道,谷歌也近日宣布,下一代安卓系統也將支持手機衛星通信功能,Android14開發者預覽版預計在2023年3月啟動。這意味著,未來所有搭載Android14系統的安卓手機,都有望支持這項技術。 那么,為何此時眾多手機廠商宣布“上新”該技術?手機連上衛星通信,到底難不難?有何利弊? 電信分析師付亮對中新經緯記者表示,衛星通信技術本就比較成熟,將該技術融入到手機終端,具有一定的實用性,不過兩者結合能實現多少功能還有待觀察。付亮說,“如果僅能實現短信收發,也就是短報文功能,還是比較雞肋的。當然技術融合是一個過程,未來普通手機終端必然可以實現衛星通話、上網,但短期內還做不到,比較難。” 通信行業觀察家項立剛接受中新經緯記者采訪時表示,衛星通信技術比較成熟,但它在普通商用手機上使用還是比較難的,正因為比較難,而且又有用,所以兩者的結合才有意義。不過,項立剛同時提醒,兩者結合目前還有很多技術問題需要去解決,“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成熟。” “比如衛星通信系統本身就比較復雜,我們常見的衛星電話都有一根非常長的天線,這根天線也會改進放在手機里,勢必會侵占其它零部件的位置,產生更大能耗,如何平衡是個考驗。”項立剛說。 消費者要為此多花錢嗎?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一部衛星電話的價格及資費標準并不親民。中新經緯記者注意到,在電商平臺上,一部便攜衛星電話的價格多在五千元到一萬元之間,有的甚至高達數萬元。資費方面,以在中國使用海事衛星電話為例,除交200元入網費外,接打每分鐘費用約為1.8元。 那么,手機支持衛星通信后,用戶要為此買單嗎? 付亮表示,通過普通手機使用衛星通信,用戶一定是要多付費的,這部分高成本手機廠商恐難以承擔,但具體通過什么途經收費,還不明確。“可能最終還是由運營商來代收,畢竟對用戶來說,在運營商之外再設一個收費體系,比較麻煩。”付亮說。 項立剛也認為,通過普通手機使用衛星通信,用戶一定是要多付費的,且資費不會便宜。“目前收費方式不確定,可能會走運營商渠道,但肯定不會很便宜。因為它需要很高的運營維護成本,而且這個資源比較稀缺,相應的門檻也會很高。具體形式,按條收費的可能性比較大。”項立剛說。 據了解,華為Mate50售價4999元起,華為Mate50Pro售價6799元起,9月6日18:08開啟預售,9月21日10:08正式開售。